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街貓攝影之我的原始時代

當Nikon F100與相關鏡頭被我賣出,正式向底片說了再見之後,有幾卷黑白底片一直存放在我的防潮箱裡。相機都沒了,更別說沖片印樣與放大了。所以,放大機、顯影盆與沖片罐們也丟上了房間的高處去。就這樣過了十年,數位相機佔去了90%的世界,得要付出高昂的價格才能就近買到一卷底片(7-11的Fuji X-Tra 400 售價130,底片狂們慌張的跑進小七內,必然是心淌著血卻又感謝貨架上還有兩卷可買),底片的購買雖然尚未進入打暗號說密語,老闆才打開哪櫥這櫃的掏出兩個好珍稀的小方盒的那般景況,卻也相差不太遠。你得跑到尚有幾間仍然有著或大或小的冰箱,裡面還堆著滿滿的底片們休眠在冷藏室中好像太空旅行中的休眠艙室那般一盒一盒的紙盒子,一櫃一位睡著遠行的探險家,等待主控電腦解除冷藏解凍喚醒那般。一卷一卷買已經不符合經濟效益,你得一定時間,或一個月ˋ一季或一年,拿出張張的千元鈔,大量換取一盒盒的底片在身邊。消耗量少的在底片們未被解凍喚醒前,再被丟進另外一艘太空船....電冰箱內繼續沈睡;消耗量大的人,幾天內就快速的拆了底片盒扒了底片袋,把底片們殺光(曝光),再快跑著推進到下一個中途站,讓感光乳劑們顯像。

有幾卷黑白底片,在這十年內,一直躺在我的防潮箱內,靜靜的待著。我曾經看著這幾卷片子發呆,心裡盤算著是否該送去沖洗店給人顯影,但是數位相機用的習慣的這幾年,看著這些底片卻又來不上勁,最後總以「這幾卷應該沒拍什麼重要的」結論,「也許有一天會再弄暗房也說不定」,就這樣的繼續擱著。

十二年後,當拍底片這種病再度發作之後,那些堆放在高處十載幽寒的器材們,被我請了下來,好好刷洗過十年所積累下來的灰塵。購入各種顯影藥水,把破舊不堪使用的器材以新品取代,採購缺少的量杯、溫度計。重新運轉的當下,這幾卷底片們首先就被我拿來作沖片複習,反正可以放十年,不是什麼拍什麼重要的。就手忙腳亂又小錯不斷的狀況下,把這幾卷影像沖了出來。

沖洗完成,細看這幾卷底片,還挺能反應出當時的我,到底在拍些什麼。甚至能反應出,拿著相機的我,怎麼樣看這世界的?

一卷是台大校園與淡水河岸

一卷是台北市東區某角落的遠眺,與我家院子的幾隻貓。

一卷是上一卷的延續,全部都是貓,但是沒拍完,後面空了一大段(想必是貓跑了?)

如果要用幾張照片來說明我在傳統攝影時代拍些什麼,這些大概就佔去一大半了,現在想想,的確如此,當時的我,就是那樣子在拍照的,拍些這樣的東西。

也難怪,當時也總覺得拍不好,難有佳作與突破。

附圖幾張,以茲證明。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Kodak Double-X 5222 電影黑白負片

5222這款底片,據Project Double-X的說法,是1959年問世,算起來也六十多年的歷史了。近期黑白沖片逐漸上手,在網拍上買了幾卷回來拍看看。

論成本,買網拍上分裝好的5222,價錢跟分裝的Tri-X(400TX)、TMAX等價錢差不太多。約莫一卷90多元;100呎盤片,5222分裝好的要一千七百多,也跟漢口街上底片很大一冰箱那家器材行所販售Tri-X、TMAX盤片的價錢差不多。當然其實5222因為是電影底片,出廠時最小的長度都有400呎,只要能解決400呎->100呎分裝的技術問題,對拍攝量大的預算控制上可以節約到更多。

第一次沖5222,由於手邊沒有D96,去化工行買材料來配還在我遠程的計畫當中,故先用手上的HC-110 (B)來沖,22度,顯影時間5分鐘,底片設200度、400度。

沖完片子,從片軸拉出來一看,覺得這卷底片在中間調的部份層次感挺豐富的,但是有些曝光比較過度一點的地方,亦或是HC-110的特性?亮部聚集了好深黑的例子,當下還挺擔心變成一塊鐵板。但是從掃瞄器出來後,這些亮部銀粒子好像很厚的部份,又沒有顯得太死白。底片晾乾的時候,中間調部份的層次感會一直吸引我去細看它們,這是我以往沖TX400等其他底片所沒有的感覺。下次用D76沖看看,順便找一些配方來參考,把D76/D96甚至把定影液的原料買來配。